眉批:

馬總統怎麼可能有這種察納雅言的肚量?他只聽小刀的話!除非他完全不懂,沾不上邊說不上話。他請來的閣揆閣員,是來貫徹意志,打造歷史定位,藍圖都畫好了,豈容許挑戰,來製造麻煩的、增加阻礙的,再有才,都請暫時離開。

 


【聯合報╱王健壯】2014.03.02 04:09 am
 

政治人物講話,通常隱晦不明,但有些話祇要稍加揣摩,卻不難知其意所何指。

這次內閣改組,不同人有不同解讀,但行政院長江宜樺的解釋是:「改組是為了讓內閣成為一個實力堅強、團結合作的團隊,讓內閣的整體運作更順暢」。

這句話看似平淡無奇,但其中「團結合作」與「整體運作更順暢」這兩部分,卻是玄機之所在,也是江宜樺改組內閣之動機所在。亦即,在江宜樺的認知裡,改組前的內閣,有些閣員不夠團結,也欠缺合作精神,以至於讓內閣的整體運作不夠順暢。

閣揆要求閣員團結合作,天經地義。但問題是:難道團結合作才是運作順暢的前提?答案若是,則團結合作又意所何指?難道在政策上,閣員對閣揆有異議,就是不團結?閣員與閣僚不同調,就是不合作?答案若又是,則內閣運作即使再怎麼順暢,但「萬馬齊瘖究可哀」,形式上團結的內閣,實質上卻可能是危險的內閣。

即使在威權年代,像胡適與吳大猷那樣的人,在國家科學發展方向上,也常與老蔣總統不同調,卻無損國務運作順暢。在台灣經濟起飛甚至躋身四小龍的年代,也有像李國鼎與趙耀東那樣的人,經常與總統、閣揆意見相左,也無礙於政務之運作順暢。其關鍵便在於,即使朝有異議雜聲,但領導人卻能統而御之,集眾智以為智,以追求政策品質為目標,而非以政務順暢為目的。

事實上,馬政府近六年施政,之所以欲振乏力、盡失人心,關鍵就在於朝無異議之聲久矣。如果朝有異議之聲,十二年國教絕不會被整到面目全非,全募兵制也不會走到進退維谷。如果閣揆在政策定案前,鼓勵閣員對教育部與國防部的報告表達不同意見,這兩項政策何至於運作得如此不順暢?

再以稅制改革為例。從李述德的降稅救經濟,到劉憶如的復徵證所稅,再到張盛和的財政健全方案,每次稅改之所以引發爭議,也是因為在決策定案前朝無異議之聲,以至於租稅負擔率已降到接近全球最低,債務餘額也逼近法定上限,但稅制之紊亂卻依然無解。

唯一的例外,是自由經濟示範區。示範區是江內閣的重大政策,但若依經建會最初規劃,示範區仍以減稅為政策手段,豈非猶如產創條例借屍還魂?但在政策定案前,相關閣員卻個個噤聲不語,如果不是國科會主委朱敬一多管閒事,示範區很可能會變成減稅區。

官場中人一向自掃門前雪,否則就會被批評撈過界,缺乏團隊精神。但內閣會議是閣議,閣議如果祇聽不議,閣員不願得罪閣僚、閣揆,明知政策錯誤百出,卻讓它無異議通過,其結果雖博得團結合作之名,也讓政務運作順暢,卻有負專業,也有虧職守。

當然,所謂朝有異議之聲,不僅閣員間應互有異議,閣員對閣揆應有異議,更重要的是,閣員對總統也應經常發出異議之聲。這幾年雖歷經四任內閣,但每任內閣均奉馬英九競選政見為施政圭臬,在他的政見中尋找政策。但政見有其侷限,政策卻應與時俱進,死抱政見而不知變通、不提異議,其後果就如同十二年國教與全募兵制之引發民怨。

江宜樺若真想有所作為,就該在改組後向他的閣員宣示:他要的絕不是萬馬齊瘖的內閣,歡迎閣員批評指教,對他、對閣僚以及對總統。

(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)
 

全文網址: 王健壯/閣員不應自掃門前雪 | 名人堂 | 意見評論 | 聯合新聞網 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4/8519341.shtml#ixzz2usKSbjxn
Power By udn.com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uteii99 的頭像
    cuteii99

    cuteii99

    cuteii9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